迫于現實生活的壓力,特別是房產方面的重壓,都市中悄然出現了一種“新分居”現象: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夫妻,結了婚卻不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各自過著和婚前沒太大區別的“單身”生活。除濕機
如今,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大城市有人開始嘗試這樣過日子,這是比“裸婚”更裸的一種婚姻形式,索性連住都不住一起。工業除濕機
這種“新分居”現象究竟是因為什么,是生活的壓力還是世俗的偏見,“新分居”一族又有著怎樣的無奈? 奧特思普科技除濕機
樣本一
劉華 26歲 IT公司職員 結婚1年
各自住宿舍為省下租房錢
格子襯衫,黑框眼鏡,一副典型的學生打扮,要是他自己不說,真看不出劉華已經有一年婚齡。從上大學到現在工作已經4年,劉華睡的基本都是宿舍的上下鋪,如今結婚了,還是沒脫離上下鋪,這讓他不免有點沮喪,“居京城,大不易。”他感慨道。
劉華的妻子小方和他是老鄉,都是山西人,兩人在兩年前的一次同鄉會認識,談了一年戀愛之后決定結婚。“其實我也知道,我們可能并不具備結婚的條件,比如房子、財產,但是我倆感情很好,想結了婚穩定下來,然后慢慢在北京打拼。”劉華表示,這兩年他的一些同鄉同學也都紛紛結婚了,這大概是“北漂”抱團取暖的一種方式,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過些。
劉華如今在一家不大的IT公司做程序員,月薪不到5000元,“畢業之后跳了好幾家公司,也有比這里掙得多的,最后選這里是因為提供宿舍,雖然是四個人一間的地下室,但是能省下不少租房費用。”
房子是“北漂”們心中永遠的痛,劉華說他住過唐家嶺,住過燕郊,有時候上下班要三四個小時,因為越遠房租越便宜,他要的只是生活的最基本要求,一張床而已,哪怕是黑暗潮濕的地下室,他已經很滿足了。
妻子小方在一家私人公司做會計,月薪3000多元,公司有一間房子給兩個女職員做宿舍,“我們倆都不用租房,省了一筆很大的開銷,要不然這附近一居也要3000多元。結婚的時候,我倆反復考慮過,找個有宿舍的單位太不容易,就先不公開結婚的事,暫時還住宿舍,以后經濟情況好一點再說。”
為團聚只能周末旅館開房
他們就這樣開始了“分居”的生活,兩個人單位一個在朝陽區一個在海淀區,車程要一個多小時,平時要在一起不容易,所以只能周末團聚,即使是“周末夫妻”做得也并不順利。“要想找個倆人單獨在一起的機會真的挺難的,我這邊4人一間的宿舍,個個都想把女朋友往這兒領,周末人比平時還多,她那邊要提前問好舍友周末回不回來,有時候人家忽然回來,弄得特別尷尬。”
實在找不到地方,倆人只好去旅館開房,“第一次是去一家便宜的小旅館,好些人都是去開鐘點房的,老板看我們那眼神特讓人不舒服,我差點忍不住把結婚證拿出來。”后來劉華和妻子會找稍好一點的旅館做周末的團聚點,“也就一個月奢侈一兩次吧。”周末就像他們的節日,“有時候從周一就開始盼,想著周末帶她去哪里吃飯,看電影,想著就覺得特幸福。”
平時的日子,兩個人聯系的工具是QQ,“全天都掛在QQ上,想到什么隨時和她說,有時候上廁所都心神不寧,怕錯過她說什么話。”晚上倆人經常視頻聊天,聯網打游戲,或者一起看一個電視劇,互相吐槽評論,“雖然不在一起,有時候感覺還是挺甜蜜的,越見不到越想見,這大概就是距離的作用吧!”
劉華表示,“分居”的一個好處是,感覺還像在談戀愛的時候,不好的地方是,生活上不能互相照顧,“小方胃不好,不好好吃飯,我總是擔心,要是我在她身邊,可以幫她調理。”好在兩人各自獨立生活多年,自理的能力都不錯,生活還算井井有條。
現在吃苦為了不可知的明天
分居的生活已經持續了一年,有苦有甜,而未來對于劉華和小方來說,還是一個未知數。“我們選擇這么生活,其實也是為了多攢下一些錢,想在北京真正落腳。”劉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們夫妻二人目前月收入總共8000元,吃飯消費花掉3000元,一個月下來可以攢5000元,現在兩人一共存下十多萬元,“想湊夠20萬元,貸款在郊區買一個小房子,哪怕很遠很小,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是站穩腳了。”對于北漂一族來說,房子似乎是個終極夢想。
然而,面對京城不斷上漲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劉華經常會陷入莫名的沮喪和焦慮,“我很怕在這個城市里,我永遠也給不了她一個家。”對于這樣“分居”,劉華對妻子其實是心存歉疚的,“沒有體面的婚禮,沒有婚紗照,沒有擺酒,甚至連同事都不知道,我覺得對她來說很委屈。”反而是妻子經常開解他,認為現在吃點苦為了明天更美好,“她說,即使我們將來不在北京生活,拿這筆錢回山西老家,也可以安家置業,為生小孩做準備,在北京打拼的日子,是年輕時候美好的記憶。”
劉華覺得自己很幸運,找到這么好的妻子,“其實無論是分居還是廝守,無論在北京還是在老家,兩個人相互理解最重要,心在一起就特別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