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釉腰鼓彰顯唐代贛鄱與西域地區文化交流頻繁
龍窯遺跡的發現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
南窯所燒瓷器釉色種類較多,有青釉瓷、醬黑釉瓷、青釉褐斑瓷等。
中國江西網(大江網)訊 記者喻云亮、實習生李德良報道:12月9日,景德鎮樂平市召開的景德鎮唐代南窯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記者獲悉,南窯窯山東南部全面揭露一條長達78.8米龍窯遺跡,該龍窯是迄今為止考古揭露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是目前景德鎮地區發現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窯爐遺跡。龍窯遺跡的發現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除濕機
1964年發現今年3月至11月考古發掘
南窯遺址位于景德鎮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于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現。此后進行了多次普查、復查。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樂樂平市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學院、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業除濕機
揭露一條長達78.8米龍窯遺跡填補空白
據參與考古的專家介紹,在南窯窯山北部散布大量窯具和瓷器殘片,東西最寬200米、南北最長153米,地表可見13條明顯隆起的脊狀堆積,勘探得知在兩條隆起的脊狀堆積之間的低洼處分布一龍窯遺跡,總計有12條,由中心最高點向東、北、西呈扇形分布。在南窯村窯山東南部全面揭露一條長達78.8米龍窯遺跡,“該龍窯是迄今為止考古揭露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是目前景德鎮地區發現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窯爐遺跡,龍窯遺跡的發現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文江說道。
釉腰鼓彰顯唐代贛鄱與西域地區文化交流頻繁
據了解,南窯出土大批窯具和瓷片標本,多達數十噸。南窯所燒瓷器釉色種類較多,有青釉瓷、醬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繪瓷以及素胎器,以青釉瓷器為主。值得關注的是青釉、醬黑釉腰鼓和器形碩大的大碗器,彰顯了唐代贛鄱與西域地區文化交流頻繁的史實。
窯具豐富多樣為南方燒瓷窯爐研究提供新資料
窯具有支座、匣缽、匣缽蓋、間隔具、火照、利頭、印模等。產品的燒造采用龍窯進行,器物的裝燒多數采用瓷泥襯塊間隔明火疊燒、襯塊間隔明火套燒,少量高檔產品諸如內、外壁滿釉的青釉玉璧底碗、盤采用匣缽單件或者匣缽多件疊燒。“這些對研究唐代青瓷窯場的窯位區分和器物裝燒工藝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南方地區燒瓷窯爐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張文江說。
分布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江西罕見
據了解,南窯窯址文化堆積厚,達1—3米,堆積最深超過5米,規模宏大,分布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保存規模之巨大、完好在江西省境內同類窯址中罕見。此次考古研究表明,南窯始燒于中唐,興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之前考古資料表明景德鎮最早的窯業遺存是十世紀晚唐五代時期生產青瓷和白瓷的窯業遺存。因此,南窯龍窯遺跡的發現將窯業歷史往前推了100多年。奧特思普科技除濕機 |